优秀学生代表
张庭满
张庭满,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025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以贵州省“三支一扶”招募考试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正式入职贵州省安顺市花江镇第二小学,成为一名基层体育教师。这位2002年出生于云南曲靖的青年学子,用四年大学时光书写了“扎根基层、服务教育”的青春答卷。
思想铸魂:以奋进姿态锚定初心
“求知不止步,青春当奋进”是张庭满始终坚守的信念。自踏入大学校园起,他便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浪潮,在知识迭代中锤炼求真品格,在实践磨砺中提升思想境界。“作为青年一代,既要仰望星空明确方向,更要脚踏实地践行使命。”正是这份对理想的执着,让他在求学期间始终以基层教育服务者的标准要求自己,为投身“三支一扶”事业筑牢思想根基。
学业筑基:用专业实力铺就赛道
深知“知识是奔赴理想的通行证”,张庭满在专业学习中展现出极强的专注力与执行力。课堂上深耕体育教育理论体系,课后反复打磨教学实践技能——备考教师资格证时模拟实战训练试讲技巧,最终顺利拿下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体育与健康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其毕业论文《多球教学法对小学生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的影响研究》更获评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彰显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实践思考能力。
实践赋能:以多元经历锤炼本领
2024年8月至2025年1月,张庭满在北京昊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实习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在芳草地日坛国际学校负责武术课教学、在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执教一二年级武术课、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组织五年级体能训练,同时参与科技节、博物馆研学等活动组织工作。这些实践让他深刻理解:“体育教育不只是教技能,更是用运动传递协作与坚持。”
在校期间,他的能力素养同样亮眼:获评云南省中小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优秀志愿者”、教育学院“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考取啦啦操三级教练员、裁判员及排球二级裁判员证书,担任金牌跆拳道社组织部长期间策划多项校园体育活动,在乒乓球、排球赛事中屡获“优秀裁判”称号。多元经历的积累,让他在“三支一扶”选拔中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综合实力。
扎根基层:让青春之花绽放在需要的地方
“从云南到贵州,跨越的是地理距离,不变的是服务教育的初心。”谈及选择“三支一扶”的原因,张庭满坦言,大学期间的实践经历让他看到基层体育教育的发展空间。如今,即将站在花江镇第二小学的操场上,他计划将武术教学、体能训练等专业所长融入乡村课堂,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塑造品格。 这份亮眼的“就业答卷”背后,是张庭满四年来的持续深耕。正如他所说:“基层教育的赛道或许平凡,但只要带着专业初心与热忱,就能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从校园到乡野的成长轨迹,不仅是一名体育教育学子的个人奋斗史,更折射出当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教育的责任担当。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他一样的青年学子,带着理想与本领奔赴基层,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别样光彩,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尹秋萍
四级没过,不敢考研?
曾以为四级这座山跨不过去,考研就是天方夜谭——可当她把真题刷到卷页,把作文模板磨成肌肉记忆,在考场上握着笔的手不再颤抖时,才懂所谓逆袭从不是一蹴而就的神话。她是体育教育专业21本科体教2班尹秋萍,一个英语没过四级,但如今已收到了云南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女该,那些在图书馆走廊背单词的清晨,那些对着错题本发呆的深夜,终于有了回音。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原来困住人的从来不是过去的失败,而是不敢再试一次的犹豫”。
作为班级的副班长,是班级管理中的“超级助手”。她协助老师、班长处理班级日常事务之外,并架起沟通协调的桥梁,协助调解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促进班级氛围的和谐等。在班级活动建设中,她的脑子里经常蹦出“新点子”,组织主题班会时,她策划的趣味互动游戏,让大家在欢笑中加深班级凝聚力。这些看似细碎的行动,实则是她以热爱为底色,为班级添彩、为成长蓄力的注脚。从协调事务到激活氛围,她把副班长的角色,活出了专属的生动模样,在热爱驱动下,持续拓宽成长的边界,让自己与班级,都在相互成就中愈发鲜活。
在专业发展方面,她担任了篮球裁判协会的会长一职。除了专业课程学习外,最初接触篮球裁判时,是在大一的社团活动招聘上,那时抱着对篮球的热爱以及对篮球裁判的憧憬,积极加入了篮球协会,在赛场上看着裁判员精准的判罚手势,以及那能掌控赛场秩序的威严气场,瞬间被深深吸引。这份对篮球裁判的懵懂热爱,她毅然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惊喜的小径。通过不断的学习、观摩与练习,大一期间顺利考取了三级篮球裁判证书,并继续积极参与各种基层篮球赛事的执裁工作,每一场比赛她都认真对待,珍惜每一次积累经验的机会。每次遇到问题,她都会和大家一起在赛后复盘,分析自己判罚的不足之处,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解决方法,在大二期间顺利通过篮球二级裁判员考试,考取了二级篮球裁判证。成为二级裁判后,她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成为一级篮球裁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开始关注国内外高水平的篮球赛事,研究顶级裁判的执裁风格和判罚尺度,与同学们交流最新的规则理解和执裁心得。在日常执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注重细节,在更高级别的赛场上磨练自己。最终,在一级篮球裁判考核中,她全力以赴,在理论考试中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实战考核中,面对职业球员们激烈的对抗和复杂的赛场局面,她冷静判罚,与其他裁判默契配合,最终成功通过考核,拿到了一级篮球裁判证书。她说“回顾这段从热爱到进阶的历程,每一步都充满汗水与挑战,但因为热爱,一切都值得。”
随着大三即将画上句号,站在迈向大四的门槛上,当周围的同学们忙于实习前的准备时,我却对未来感到迷茫。那时,她思索着,如果缺乏对未来的明确规划,不如先努力提升自我。于是,在图书馆的角落,郑重地写下了“考研”二字。最初的日子像在浓雾里行军。英语四级考了五次都没过,英语刷题总是没有成效,真题上的红叉密集的刺眼,专业课的名词解释像是绕口令。真正的考验在寒冬来临,专业课需要背诵的内容堆成了小山,英语阅读的正确率像过山车,政治选择题的干扰项总能精准命中盲区。十二月的自习室,经常可见她裹着羽绒服刷题,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成了唯一的伴奏。她回忆道:“有次凌晨两点,我对着一道反复做错的考题掉了眼泪,手机里弹出妈妈的消息“别熬太晚,尽力就好”,擦干眼泪重新梳理逻辑时突然明白,坚持不是和别人较劲,是和自己的惰性、畏难情绪反复拉扯”。
考前最后半个月,她在自习室的座位上贴了张便利贴,写着“每天进步0.1%”。不再纠结于一天要背完多少页书,而是把大目标拆成碎片:今天吃透一个难点,明天多记五个名词解释,后天把作文模板再练一遍。清晨六点的闹钟响起时,不再赖床;背到喉咙发紧时,含颗润喉糖继续;学不进去时,就去操场跑两圈,让冷风把浮躁吹跑。那段日子,坚持成了肌肉记忆,不用刻意提醒,身体会自动走向自习室,手指会习惯性翻开书本。
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终将有所回报。她说“考研这条漫漫长路上,我们或许会迷失方向,会被疲惫裹挟,但只要让坚持掌舵,哪怕走得慢一点,也终会抵达想去的地方”。同时,她也将自己的备考经验分享给了师弟师妹们,鼓励那些熬过的夜、流过的汗、咬着牙挺过的时刻,终将成为人生里最珍贵的锚点,在往后的风浪里,提醒我们曾怎样用力地、坚定地走向过远方。
梁光云
粱光云,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025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收到了柳州市滨江西中学的单位录用通知,即将顺利成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他是曾服役于武警某部特战支队的退伍军人,他将部队锻造的钢铁意志与体育教育专业知识相融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长与就业之路。 军旅底色碰撞校园专业,锻造复合能力 “部队的训练经历与体育教育的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梁光云说。告别军营走进校园后,他很快将部队的“铁血经历”转化为学习优势:操场上的体能训练,被他视作部队越野拉练的“校园版”;课堂上所讲授的专业学科知识,为他理解“极限状态下的身体调控”提供了科学支撑。 专业学习中,他善于将军事训练思维与体育专业知识结合。在《运动训练学》课程中,他对比分析特种部队“周期性体能强化计划”与运动员备赛周期的作业受任课教师的高度赞扬;在体育教学法实践练习中,他借鉴部队“分解训练法”设计体育课,将跳远拆解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步,循序渐进地指导同学完成动作。学校的实践平台更让他如鱼得水。带领校田径队训练时,他引入部队“团队激励法”,组织“负重接力”晨跑,既练体能又磨协作;举办校园趣味运动会时,他借鉴部队“战术演练”设计项目,让同学们在玩乐中感受运动魅力。这些经历,让他从“特种部队尖兵”逐渐蜕变为“懂教学、会带训”的体育教育人。 多赛道求职亮剑,将优势转化为竞争力 求职路上,梁光云展现出军人般的执着与韧性,在多个赛道勇敢尝试。报名西部计划时,他瞄准“基层体育教育”岗位,设计“简易器材体育课方案”,用废旧轮胎做障碍跑道具,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实践能力。面试中,他那句“在部队,我们用体能守护防线;到基层,我想用体育守护孩子们的成长”打动了考官,最终取得全校第三的成绩。报考体育相关事业编岗位时,他将备考当作“体能达标考核”,笔试主攻《教育综合知识》和《体育专业知识》,面试时把部队“实战化训练”理念融入教学设计。面对“如何提升青少年体质”的问题,他结合特种部队经验和教学理论提出“三阶训练法”,凭借独特视角顺利“上岸”。此外,他还三次参与特警特招跨省考试,在体能和射击项目中展现“主场优势”。尽管前两次因知识短板和对地域专项要求理解不足遗憾止步,但他不断总结经验,针对性补强,最终通过四川特警特招面试等待补录,其“专业+经历”的复合能力得到认可。 登顶秘诀:让“专业底色+独家故事”成为竞争力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是我从‘军人’到‘体育人’的转换器”。梁光云感恩学校为他的军旅经历提供了专业出口,让部队的体能优势、团队管理经验因体育教育专业落地生花。对于学弟学妹的求职之路方向上,他寄语道:“体育生的优势不止于跑道和赛场,要把训练时的韧劲、比赛时的智慧与自身独特经历结合起来。无论是考编、支教还是追逐其他梦想,‘专业底色+独家故事’永远是脱颖而出的关键,带着拼劲和执着,人生赛道会永远宽广。” 陈银先 陈银先,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025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当北部湾大学体育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送达时,陈银先的名字在那张承载着梦想的纸上格外醒目。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即将踏入体育专业研究生殿堂的年轻人,曾是个在成长路口徘徊的迷茫少年。四年大学生涯里,他在操场的奔跑中积蓄力量,在课堂的钻研中理清方向,用体育生特有的坚韧对抗困惑,用日复一日的汗水浇灌信念。如今,这份录取通知不仅是对他过往努力的认可,更宣告着那个曾彷徨的少年,终于凭借执着与拼搏,叩开了属于自己的研究生梦想之门。 从迷茫到锚定:步履不停的四年蜕变 四年前的陈银先踏入大学校园时,与许多新生一样,对前路充满未知与摇摆。然而,体育场上的汗水与团队协作的热血,为他拨开了迷雾。他不再踟蹰,而是将目标清晰地锚定在体育教育这条道路上。 这四年,是陈银先疯狂汲取专业养分的四年。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奠定了他传道授业的基石;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羽毛球初级教练员证,篮球二级裁判员证、排球二级裁判员证见证了他专业技能的全面开花。赛场是他检验实力的熔炉: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获得云南省第六届健美操啦啦操锦标赛一级示范套路第一名;云南省第七届健美操啦啦操锦标赛校园示范套路第一名;云南省第七届健美操啦啦操锦标赛五人团体第三名的佳绩。在校内,他同样耀眼:第十届体育文化节啦啦操比赛第一名、“翰文杯”微课大赛二等奖、“翰文杯”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以及教育学院创新创业优秀奖,无不记录着他教学相长、勇于探索的坚实足迹。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与撰写,更在关键的实习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为未来的学术深造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淬炼“大心脏”:备考路上的无声战役 考研之路绝非坦途,对陈银先而言,最大的对手往往是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与压力。面对繁重的复习任务和体能的巨大消耗,焦虑与疲惫如影随形。无数个清晨六点的闹钟,是他在别人酣睡时奋笔疾书的见证;墙角堆叠如山的笔记和真题册,记录着一次次与遗忘的拉锯战。他坦言:“崩溃的边缘走过太多次,但每次我都告诉自己,再挺五分钟,再坚持一道题。” 正是这一次次的“再坚持五分钟”,锻造了陈银先那颗关键时刻顶得住、拼得上的“大心脏”。他把赛场上的坚韧与不服输,完美移植到了书桌前,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磨砺中,淬炼出强大的心理韧性和临场定力。 从西南到北部湾:海风将吹拂新的航程 尘埃落定,陈银先的名字稳稳落在北部湾大学体育专业的录取名单上。这封来自南方海疆的录取通知,是对他四年脚踏实地、淬炼身心的最高褒奖。回首来路,那个曾站在操场边不知去向的少年,已成长为内心无比坚定的追梦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心之所向,素履以往。”陈银先的逆袭,是无数个日夜的埋头苦干,更是无数次与自我较量的心灵胜利。此刻,他面向北部湾的海风,向所有正在路上的追梦人喊话:心若磐石,何惧风浪?只要脚步不停,终能抵达梦的彼岸! 至善育人 图文:教育学院 编辑:洪润娇 一审一校:尚丽媛 二审二校:萧敏 三审三校:王为仕
↑ 上一篇:教育优秀学子|数学与应用数学,智启未来
↓ 下一篇:教育优秀学子|汉语言文学
版权所有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
Copyright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